EP10 20年改寫子宮頸癌防治—朱堂元醫師專訪(上)

子宮頸癌是常見的癌症,自1995年起,連續6年蟬聯台灣癌症發生率第一位。慶幸的是,多年來搭配成功的抹片篩檢宣導,子宮頸癌的發生率逐年下降,死亡率從早年的近十萬分之九,降低至目前約十萬分之五。然而台灣的抹片篩檢已經推展到極限,無法更進一步。

突破的關鍵在針對病因做預防。子宮頸癌是唯一可針對單一因素達到完全防治效果的癌症,此一致病因素就是人類乳突病毒 (Human papillomavirus, HPV)。

人類第一個可以預防的癌症

早在20多年前,科學界就出現許多證據,證實子宮頸癌的主因為HPV病毒的持續感染。長期投入婦癌研究的朱堂元醫師,在2000年更從頂尖的研究機構EUROGIN(歐洲生殖道感染及腫瘤研究組織)和WHO舉行的專家聯席會議,帶回令人振奮的全球共識:

˙幾乎所有的子宮頸癌都是HPV感染造成的;
˙有HPV才會有子宮頸癌;
˙透過HPV檢測、HPV疫苗,子宮頸癌將是人類第一個可以預防的癌症!

台灣推動子宮頸抹片篩檢有成,然而,受限於婦女接受內診的意願,三年篩檢率一直以來都維持在55%上下,成為抹片預防跨不過的一道門檻;HPV檢測成為突破的希望。

「台灣HPV檢測算是做得很早的,要是沒有HPV檢測,子宮頸癌篩檢預防等等觀念也沒辦法推得這麼好。」在台灣亮麗的子宮頸癌防治成績背後,HPV檢測的發展相比於抹片和HPV疫苗,並沒有成為公眾注目的焦點。但是無論就研究貢獻或疾病防治的價值,都是一段無法抹滅的奮鬥歷程。

引進HPV檢驗技術

台灣全國性大規模的HPV流行病學調查及追蹤,可追溯至1999年起由朱堂元醫師所共同主持TCOG(台灣癌症臨床研究合作組織)的T1899研究計畫,以及他在2000年參與保吉發起的「513全國子宮頸癌健診大行動」等兩項大規模HPV流行病學調查的分析工作。

朱堂元醫師表示,好的檢測標的及檢驗方法,需要有符合標準的實驗室可來執行,這是進行醫學研究及臨床檢測的先決條件。過去HPV檢測沒有試劑盒,技術門檻高,需要有相當高水準的實驗室才能進行。直到保吉1995年在台灣引進新的檢測方法 Hybrid Capture進行HPV檢測,過程就變得相當容易,在一般的臨床實驗室操作下,3至4小時就能完成。

這項檢測方法在1999年發展成第2代的Hybrid Capture 2 (HC2) 檢測,成為檢測HPV感染最常用的方法之一,也是台灣最早兩次HPV大型流行病學研究所使用的重要工具。

「Hybrid Capture 跟台灣HPV檢測發展是綁在一起的。」朱堂元醫師回憶。儘管現在早已出現更多各式各樣的檢測,但20多年前在三軍總醫院婦科腫瘤實驗室中操作第一代Hybrid Capture試管檢測的場景,依然歷歷在目。

把技術帶進全台醫院

新的觀念和技術紛紛出爐,帶動了研究的發展,下一個關卡,則是填補知識上的落差。

當時醫學界對HPV的了解仍然有限,這是一種藉性行為傳染的病毒,有100多種型別,造成子宮頸癌化的能力各自不同;而從感染、形成癌前期病變到演變成癌症之間,需要二十年以上的時間,期間的變數非常多。檢測出病毒後如何做臨床解讀,得先跨越知識上的鴻溝。

當時保吉在全台各醫療院所巡迴舉辦研討會,邀請專家學者講課,朱堂元醫師便是其中主力。這些努力的目的就是推廣新知識、新觀念,讓醫療界、學界甚至是政府單位了解HPV與子宮頸癌的因果關係,正視HPV檢測的重要性。

>>>朱堂元醫師專訪(下)

Scroll to Top